高效思考力

與其等待事情發生解決,不如在苗頭已有徵兆時徹底解決!

「思考在行動之前」,是老話常談,卻是必要圭臬!

學員心得

緣起

過去的十年間,我都在教讀書方法,更早的幾年在教書本的知識與理解,而從2017這一年開始,我決定將重心放到了思考力。

過去的這些年,因為教學的學員年齡從小一到成人,對象不管是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研究生還是上班族,都在我的教學範圍內,在同個時間可以看到不同年齡層對於同樣事物的害怕。再當時教學負責的區域是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有主力區也有代打區,週週玩巡迴出差跑了七年的結果是,清楚地可以比對出不同區域學習者對於事物的渴望與積極度。從這些不斷被累積的數據與案例,在教授讀書與學習的過程中到自己自主的進修成長歷程,我深刻地體認到幾件事:

  • 我們都渴望成長,期望跨出生活的圈子,卻恐懼地站在自己畫出的界線中,望著期望到達的遠方動彈不得。
  • 我們都想要改變,卻害怕付不起改變的代價,直到被蠶食鯨吞到無立足之地,被迫選擇斷然放棄或是破釜沈舟。
  • 我們都知道學習,卻在滿山遍野的書海中,啃讀不輟卻滿腹焦慮,唯恐趕不及他人與世界前進的腳步。

每每睡醒了睜開眼睛時,滿眼的辛酸與憔悴,為著明日的課業、帳單或是生活的下一步,不管現在擁有多少,更多的是恐懼失去與深怕做不到。每每在教學中,看著不同階段的孩子與學生,發出同樣的吶喊與掙扎,對應著畢業離開學校,但依舊愁容滿面,對未來充滿無力與無助的上班族。我開始回來質疑,到底我們學習讀書方法是為了什麼?讀好了書,我對於未來就可以毫無畏懼嗎?可怕的是,並不然!我們只是在同樣的迴圈裡,書寫著同樣的故事,茫然若失。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過往的教育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好好地讀書,然後就會過你想要的生活了!直到我們發現這是個謊言,卻早已失去了最能夠改變,也僅只要付出最小代價的青春歲月。「如果我早知道就好了!」這樣的話語,是否也曾經出現在午夜夢迴的你我心裡?更諷刺的是,我們用的以往的觀念,繼續養出一批對未來迷惘的未來棟樑,同樣的情境繼續循環著,直到長大再用更多的力氣自己挽回那早已錯失的機會,期待著亡羊補牢或者乾脆告訴自己,努力已然無用。

更有趣的是,我的改變來自於被迫走上的職涯之路。當跨到體制之外,才發現自己曾經站在玻璃圈之內;當跨出體系之外,才發現我仍舊在圈圈之內,只是範圍變大而已。如果沒有新的刺激進來,是不是我永遠站在封閉的圈子內,卻永遠不自知?那讓我產生這種改變的到底是知識、技術還是心態?我們從書中讀到那麼多,到底真正讓我們改變的是什麼?每本書提供那樣多的資訊,我們從裡面得到了什麼?當我開始質疑一切時,才發現這是所有改變的源頭!

「質疑,是改變的起點!」不是廢話嗎?誰不知道啊?是啊,我們都知道,但卻做不到,直到某個契機的來臨!但等待永遠太慢,能不能透過我們本來就已經具備的能力與素材,調整處理的細節與訣竅,認知自己的習慣與盲點,讓這個改變的機會來得快一點?這是我後來決定開高效思考力的原因,思考可以被訓練,但更重要的是認清自己原有的認知模式,才能被訓練。當認清了,才能改;當開始改了,才能練。希望透過降低改變門檻、提高學習興趣,讓我們一直期望的變化,來得快一點!

思考不要特意但要故意,思考不在特別而是日常,思考不是用到才學,而是學了才知道有用。

#從生活思考,一起來刻意練習!

*高效思考力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