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清空思緒,整理大腦】:建立環境,設定機制》中我們提到一個句型「一……,就……!」讓執行的行為有個機制存在,當觸發事件一被啟動,下一個步驟就會自動進行,就像在玩RPG遊戲時,當走到一個場景、一個時間段、或是一個事件被完成,就會自動觸發新事件或對話一樣。
用行動指令建立儀式感,快速區隔心情與狀態
設定固定程序,換句話說就是建立儀式感,也就是讓心情跟狀態都做好準備,迎接下一個步驟或階段,這樣一來有助於提升專注度以及執行效果,使用的內建指令是連續的「一……,就……!」組合,比起左邊下面只寫下標準化流程,右邊下面的指令有明確的狀態跟具體行動指引,會對執行更有幫助。
標準化流程
- 起床
- 盥洗
- 清空思緒
- 打文章
行動指令組合
- 一起床,就盥洗確保清醒
- 一盥洗完,就坐到書桌前打開電腦
- 一打開完電腦,就開啟筆記軟體進行清空思緒的記錄
- 一紀錄完思緒,就打開Wordpress打文章
當這樣執行一段時間,只要睜開眼睛,就會有固定的程序會想要自動化,也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讓自然成習慣,習慣了就會變成慣性,也就很自然地養成新的行為模式。這些的共同點都是透過微小的行為進行微調,順著自己日常的習慣搭建一組「下意識的行動指令」。
用解題模式來熟練筆記技能,並鍛鍊思考
進行筆記練習與行為習慣養成是很類似的,筆記不是一種突發型的技能,是累積型的厚積而薄發,筆記這件事不會因為我現在需要做筆記,而馬上就可以優化筆記的思維或習慣,它是一種生活中的自然而然,是一種順勢而為,遇難題而上的動態解題模式,會把發現問題當作是餽贈而不是麻煩。
講白一點,筆記的初衷不應放在記錄事實,而是要以解決問題為核心,有質感的筆記都是為了解決重要問題而衍生的相關參考資料與個人思索,寶貴的是個人在學習與精進中所獲得的「啊哈」跟「原來如此」,當自然地反應出這種感嘆時,原本虛無飄渺的抽象訊息,才真正跟自己拉上了關係。
人是利己的,對於跟自己相關的內容都會較感興趣,與其說我們規定自己讀書寫心得,倒不如換個角度,要求自己從書中找到跟自己切身相關問題所相對應的解決方式。過去看書我們會直覺地記錄基礎資訊、加上了大綱摘要、然後寫上自己的心得感言跟抒發想法,那然後呢?就卡住了!
我們可以試著換個順序,以解題為主軸的閱讀模式如下:
從問題開始發想
- Why(初衷):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 What(釐清):我希望這本書為我解決什麼職場或生活中的困擾或難點?
- How(盤點):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已經做過了哪些嘗試,當時執行的效果完成度為何?
用解題模式閱讀
- 專注:一次一個問題
- 提速:快速翻找
- 封面封底
- 目錄
- 推薦
- 序
- 前面三章
蒐集相關訊息
- 是否有跟自己狀況類似的「情境」?
- 有針對自己的問題可能會有幫助的「技巧」?
- 除了理論跟專有名詞外,是否有實際執行的「細節或步驟」?
- 除了這本書外,有其還能延伸理解的「參考資料」?
調邏輯並設行動
- 去除掉跟自己目前無關的內容,僅專注於「需要跟必要」,不想著全都要。
- 透過「樹狀或網狀結構」,重新理清並建立自己最能吸收的邏輯架構。
- 當下建立「下一步要行動的清單與承諾,在三天內完成第一步」。
當有了程序之後,觸發點也同時被設定了,在上面的起床後的行動,起床、盥洗、打開電腦、完成紀錄都是讓下一個行動觸發的觸發點;在筆記習慣的建立上,我們也可以透過新流程的安排,重新處理每一次的閱讀觸發行動,讓對於閱讀這件事沒那麼愛,但卻又必要執行時,建立一種新的執行方法。
標準化流程
- 自問自答
- 翻書閱讀
- 紀錄關鍵字
- 設定下一步行動
行動指令組合
- 一拿起書,就先問自己幾個問題並記錄下來:
-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 我期望透過這本書幫我解決什麼問題?
- 我過去曾經做過哪些努力,效果為何?
- 一記錄完問題,先排定關注的優先次序
- 可以用心情指標、分數給分或是自設加權:完成的效益、掌握程度、起始的困難度等。
- 一排完優先次序,先從最在意的問題為錨點進行焦點閱讀
- 依序進行,一次只專注一個焦點
- 閱讀時,以最快的速度進行,鍛鍊瀏覽速度
- 在閱讀的同時,同步紀錄所看見的關鍵字
- 重複出現的重要詞彙、專有名詞
- 被標註或提醒的技巧、訣竅或注意事項
- 可能遭遇的誤區或盲點
- 記錄完關鍵字後,進行資訊的整合跟歸納找出脈絡
- 這本書對我的幫助?
- 我可以怎麼運用這本書來幫我優化生活、解決問題?
- 找出脈絡之後,重新建立自己的邏輯架構
- 主題(命題)
- 標題(歸類)
- 關鍵字(觸發詞)
- 補充(訊息附註)
- 關鍵字(觸發詞)
- 標題(歸類)
- 主題(命題)
- 建立完邏輯架構之後,設定下一步行動
- 進行到這裡,可以馬上執行的動作會是?
- 要能最快啟動,要行動的第一步驟會是?
- 啟動會遇到的可能問題會有?
- 設定完下一步行動之後,將任務排在行程表中開始執行
- 最需要且可以獨力執行的,放進「下一步行動清單」,並排程在行事曆中
- 需要他人協助才能開始的,放進「等待清單」
- 想要但目前沒那麼需要,放進「將來/或許清單」
筆記的定焦在行動執行之前就開始
透過以上的範例你會發現,流程的出現就只是條目而已,執行效果通常不佳,但是將流程轉換成行動指令時,效果就會好上很多,流程中還有很多需要被拆解的,這也是我們可以重新思索「為什麼自己總是無法好好地完成一件事?」或許就是因為省略了太多,導致時間預估錯誤無暇執行、步伐跨度太大難以進行。
所以我們會說筆記的思考是在閱讀之前就開始,而不是閱讀時才在想「我到底要記錄哪些東西?」,這個我在之前的文章《精準學習的基本配備:高效能筆記》也提過,您也可以參考看看,希望以上的內容對您有些幫助!
我是魏美棻,我的Hahow課程【知識煉金師帶你「做份好筆記,要事全都記」】正在募資中,想知道一些筆記的觀念與技巧,歡迎加入一起學習喔!
【線上課程】知識煉金師帶你「做份好筆記,要事全都記」
▲立刻看完整介紹:https://hahow.in/cr/nancywei

【線上課程】知識煉金師帶你「做份好筆記,要事全都記」
▲立刻看完整介紹:https://hahow.in/cr/nancywei
➡️ 聽演講或聽老師授課時,重點都想記卻記不快?
➡️ 一邊看書一邊作筆記,什麼都記卻什麼都忘記?
➡️ 記下了一堆筆記,卻發現有記卻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