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話語[藉口],阻擋了我們前進的腳步!
「我太忙了!」、「我好累喔!」、「我沒有時間!」、「時間不夠!」、「我做不到!」、「沒有人幫我!」、「今天天氣太糟糕了!」、「這不是我現在可以做到的!」、「時間還沒到!」、「反正別人也都這麼做!」、「這太難了!」、「因為太無聊了!」……諸如此類的語句,有多熟悉呢?
有沒有列出這樣的一份清單,可以從日常的對話中跟行動中覺察出來,越是容易卡關的人越容易幫自己找到完美藉口,自以為是的完美,其實別人都看在眼裡,這就是藉口!唯獨我們自己把這樣的話語當成了擋箭牌,像一隻將頭埋在土裡的鴕鳥,假裝事情的不存在,以為這樣可以逃避一切!
人非完美,面對一下子無法應對的事情,直覺地就會用藉口當成第一道防衛的武器,盡可能地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只要嘗試的內容不屬於在舒適圈內,藉口都可能經常性脫口而出,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很難杜絕也不可能避免,因此我們需要的不是讓自己無藉口,而是要知道藉口是什麼!
就像是自己的情緒一樣,如果這只知道煩躁感,那情緒很難被排解或抒發,但是知道情緒之源,我們向來比較能夠接納跟釋懷,有時要的也不過就是一份理由。當有了相對完整的藉口清單,要做的就是「自覺」自己使用藉口的場景跟時機,究竟在什麼情況下藉口容易脫口而出?
這份清單與其說是警示自己,不如說是一種檢視,檢視自己的困難場景跟挑戰區,以及區辨自己的真實意願跟動機。是不會、不願、不能還是不該?不會是能力沒達標、不願是心底不允諾、不能可能是環境限制、不該或許是慣性思維與自我設限,透過更深一點的自我覺察找到無法行動的關卡!
「我太忙了!」是真忙還是假忙?是忙著處理高價值性的任務、還是刷臉書、打屁聊天?
「我好累喔!」可是真累還是假累?是沒辦法處理、還是不想處理?
「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還是假的做不到?是盡力做了卻依然望塵莫及、還是直接放棄不願意執行?
真的將這些藉口一一地重新叩問自己,得到的答案就是揭開一層遮羞布,真實赤裸裸地被映射出來,如果此時有一面鏡子,或許我們更能看見自己的狼狽與遮遮掩掩、造作而不自然,被別人戳穿之後的惱羞成怒,只是剛好有了情緒的宣洩口,別人感受到的就是一種虛張聲勢,心虛!
知道自己這麼糟糕,心情實在很是沮喪,於是我們用反其道而行的高傲與漠然,將這樣的心虛埋得更深!穿上了更厚的盔甲、蒙上了更厚的面具,內心更脆弱了,因為你知道自己以後再也離不開這層虛假的面具,對自己更沒自信,也就形成了惡性的循環,藉口越發找得多了!
與其一直說「我太忙了!」,不如試著將藉口再往下挖掘,經過轉換、加上限制、補上範圍,讓藉口變成能執行的行動!
「事務一下子進來太多讓我手忙腳亂,如果我把事情化為任務清單,將先後順序理清楚,就能快速消耗掉一部分的業務。」
「交付的內容裡有部分我無法理解的技巧,若是我能先掌握關鍵的核心技巧,就能將大部分的內容了然於心!」
運用「…(具體描述)….,如果…(可行動作)..,我就能…(要達成的結果)…」的句型,修正脫口而出的藉口,讓原本只是純然的拒絕,變成是可以改變或修正的行動,就會讓原本一刀兩斷的抗拒感,多了自己願意努力的空間與有效執行的方案,因為那是自己的宣告!
再以我的萬步走為例,一萬步需要花費大約一小時半的時間,如果我將一萬步拆解成日常的移動,並將這些移動提高步行速度、提醒自己縮腹提臀、通勤提早下站增加步行機會,就能夠不用額外再花一小時半的時間,就能達成每天的一萬步且一樣擁有基本的訓練質量!
當一個行動能夠被持續,下一個能夠被執行的行動就可以拉上日程了,執行是一種習慣以及認知的改變,與其一直告訴自己要執行某項行為,不如先從最簡單的開始,讓身體習慣這樣的頻率跟強度,一個習慣養成了,另外一個習慣就不遠了!
========================
#找出你的藉口清單
#將藉口清單化為行動方案
#降低執行的阻力並提高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