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你的意志力嗎?」這句話常在我的腦海中出現,然後斬釘截鐵迅回「不相信!」。
我不相信自己的意志力,我只認我做了什麼!重點永遠不是我們想要做什麼,而是最終我們做了什麼?在我們的心裡有一道評判的基準,做與不做,都有一股力量在支持著前進或阻礙著行動,這股內在的聲音,會無時無刻用感覺、狀態與反射反應去試圖傳達某些訊息,有些模糊、有些清晰,有些若隱若現,直到事情發生或是被驗證,才會恍然大悟,過往你曾經其實有所預感。
這份靈感得時時被琢磨關照,也就是你得經常跟自己對話,或是關閉日常使用頻率最高的感官,譬如眼睛、譬如嘴巴!靜默無干擾的狀態底下,微小的身體聲音才會被覺察到!這時的你是焦躁還是平靜,慢慢的我們就會開始掌握自己身體的狀態,是鬆或緊,截至今日我也僅能做到察覺,而不是改善狀態,但是比起好些年前的不知不覺,實在大有進步!
透過能夠覺察,自己的進步才會被掌握,而同樣的意志力才會被強化。我們嘴裡說著要有意志力要完成某些事情,但是身體不相信時,這件事情最終不會有任何結果的,腦海中出現的念頭只有曇花一現,但是身體的記憶卻會形成慣性讓自己記住去執行。所有習慣的養成不管好或是壞,其實都是讓身體的感官記住了那份執行時反應,而形成的自動化結果。
「我會靜靜看書!」這是口號!當你真正看完書、參與了討論或是寫了一篇文章,我們可以說你真的有靜下來看過,成效則要看完成的深度。被執行過後的結果,不管是書面還是行動,才是你有真正達成。這份成果是可以被累積,且體現在你的身體、生活或是任何一個面向,有做就會有痕跡。所以我們自知自己做了什麼,且能夠觀照到自己的行動與反應時,執行的意志才會被持續!
這樣的覺察能力是應該被學習的,我的幸運是來自大學時期,老師帶領我們探究了心理學的奧妙,在日常生活的不斷挫折中自問自答而來,起初的我只能抱怨以及學會抱怨,直到身體發出強烈的抗議,在一些契機點下,我才發現了原來以往我所學到的這項技能,是得該好好拿起來用在自己身上的,「東西學了就是該用!」這個訊息才真正從耳邊傳到身體裡面,它才從耳旁的輕風進入骨子裡。
我們生活中常有很棒的金句與信念,在擷取的當下我們總會覺得好棒棒,「別人能夠做到,我一定也可以吧,只要我相信我一定可以的。」諸如此類的人生雞湯總在澆灌著我們的心靈,然後爽這麼一下,就湮沒在成千上萬的訊息了,接著又週而復始的重複這樣的循環:聽見、激勵、計畫、忘記、放棄。因為那些訊息只過你耳、偶爾碰撞心靈、牽起往昔回憶,卻無力撼動你的肉體。
刻在骨子裡的,才是你的!這意味著你不用時時背誦、遇事成為基本反應、聽到立馬可以形成連結、思考可以成為結構,外顯出來的就是你的反應、整理、思考、表達、與書寫。所以所謂毅力,是你已經徹底說服你了身體,遵循著著大腦的指令願意進行持續型的反應或作為。當最終完成了某項能被看見的累積成果時,別人才會給了句稱讚:「你怎麼這麼有意志力!」。
意志力是被培養出來的,而意志的極限是被突破出來的。我們在設定遠大目標的時候,為何要將其切分細項,是因為這樣真的比較能夠做到,只要這一點點的做到可以被累積成大成果,結果就是成功。把這些偉大的目標轉換成小事,在從小事轉成可以達成的程度,逐一細分下來,我們就會清楚看見自己的弱點與強項,事情的完成與否其實很大一部份都來自某一個環節被卡住,而我們無力或當下無法解套。
只有這個環節被抽絲剝繭找到,我們採取補救、外包或爭取協助,有些才能繼續往下,這種卡住的關鍵點叫做核心問題,只要解開了這題,很大一部份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會消弭。與其抱怨,不如把時間花在這些事情上面,與其說自己做不到,不如將事情列下來一個一個debug,這些所被鍛煉出來的意志與能力,讓我們足以從事擁有這些技能可以跨足的產業,跨界與跨域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為了尋找解套的方式,我們透過看書、上網,繁複資訊之中找到解方,因此我們鍛鍊了自己資訊搜索的能力。為了將這些訊息留作往後他用,便利好找,於是我們發展出了整理歸納的筆記能力。為了讓這些資訊可以有效率與他人溝通,我們逐漸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溝通模式與簡報技巧。為了可以將這份模式可以複製給其他有需要的人,我們開始延伸出教學技巧與寫作技能。為了讓東西更有趣且更多樣性,我們開始思索更多的可能性,創意與創新則被啟發與鍛鍊。
這些事情,其實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以東西學了怎麼不會有用?只是我們常常學了,然後沒有好好用。以為聽了就自動會變成自己擁有的技能,「我以為我會了!」是件可怕的事情,因為你真的這麼相信且告訴你的身體不用去做任何學習與反應,因此訊息接收無感、反應行動遲緩,因為我們真的這麼相信!「相信」是件得審慎思考的行為,我們總是太輕易給予,以至於失去了應該具備的臨場反應力。
想要真的讓自己好好做到一些事情,做出一番改變,我們得從幾個核心的小關鍵開始:
一、認真的去觀察「真正的你」,這份課題一旦開始,會持續終生,且越琢磨越明!譬如說:每天找時間跟自己聊聊天,觀察自己可以在無干擾底下維持多久的時間,對於寂靜的忍受力有多強,得先有個基本標準出來,我們才知道自己「與自己獨處的能力」到哪裡?
二、認真的去回想以往「經常遇到的難題」,一一列出來,試著把情境與問題找出來,從裡面抽絲剝繭找出類似的關鍵點,找到卡住你人生的關鍵要素!譬如說:日常溝通的雞同鴨講,問題或許出在語速太快?訊息太多?例子不明?專注不夠?沒有興趣?找出屬於自己的問題,才有辦法修正。
三、認真去分析這個問題是現在有「能力」可以解決的,還是能力需要時間培養的?這個也會讓你意識到哪些是我們的舒適圈以及可以延伸琢磨的新能力。這份能力是否有必要性或是急迫性?我們的學習策略與進修管道的抉擇就會截然不同。
以上一些小思考,都可以讓自己真正做到改變這件事,但真的,得花時間!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