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少,所以快!

*高效思考力

這一年來,有機會跟我坐過同桌的,都很好奇一件事,就是「為什麼我筆記做得很快?」,上回聽到一位有機會在讀書會中同一組的朋友當面這麼跟我這麼描述:「妳是怎麼刷刷刷,一下子就把筆記就做完的,而且還是直接用ipad做?每次課上完了,妳就可以做完筆記!」

我很認真的回答:「其實,就是因為我用ipad做,所以反而快!」但是很有趣的,每次當我這麼回答的時候,大多數的人是不相信的,「怎麼可能,那是因為是妳,平板很熟練才可以這麼做吧?一般人哪行?妳在開玩笑吧?」

這麼說好了,我用的是ipad裡面內建的keynote,不是特別的軟體,有些朋友也真的說的很對,那是因為我熟練,因為我一開始做簡報時,就選擇了用ipad可以輕易做簡報的這條路線攻略,在使用ipad之前,我可以說沒接觸過任何蘋果的產品,而且相當抗拒。

經典的微軟office的使用者,大抵一聽到蘋果,就有種天然的抗拒感,儘管看到別人用得很開心,一想到介面完全不同、且要重新換一套自己不熟悉的系統時,直覺就是「我不要!幹嘛換系統,我用office用得好好的,而且換了蘋果麥金塔,檔案可以相容嗎?」

在以前支援的確比較少時,系統與設備的相容性跟檔案的轉換,的確讓只把電腦當作是基本文書轉換操作的人卻步,在那時會使用的,大多數是本身具備一定電腦基本組裝調試的、自己知道有辦法設定與寫些程式的、從事設計相關的,或一開始接觸電腦時就是使用蘋果的。

在我使用蘋果之前,我對於朋友口裡講的:「只要開始用蘋果,一輩子就沒跑了。用了妳就知道!」,那時我心裡還很鐵齒,「真假?那是因為你熟練好嗎?不熟練的人哪敢換蘋果,光這些有的沒有的處理就煩死了,再想到一堆要轉換的檔案,我幹嘛要自找麻煩?」

有沒有覺得上面這段跟第二段有點像,事實上,那個歷程我也經歷過,就是面對轉換關鍵時候的思考,面對未知的改變,以及想像接連而來的工作量時,我們下意識的反應,不是“這個很難,所以我學不會”,而是“這個好麻煩!一旦我選擇做了改變,我得要做很多更正與修正的行為”。

這跟我們習慣無效處理生活上的一些庶務,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要轉換新的使用習慣,嫌煩嫌麻煩,「我得要重新適應,我得要重新熟練,光這些花的時間我都可以做多少事了?我幹嘛沒事找事做?」這些內心的OS以及嘴裡的喃喃抱怨,肯定不陌生!

嗯,問題就是出現在「我幹嘛?」內心沒有足夠強大的理由或是外界的契機,支撐自己做出改變的行為,往往都是等到外界的不得不時,才願意真正調整,因為不改不行了,譬如更新迭代,最早還在使用win98、XP時,我的版本絕對都是用到不能不更新,才做。

直到更新已經成為困擾,「每次都要更新好久!」、「開關機怎麼慢?」,以上被詬病的微軟專有特色,終於超過我的忍耐極限,我決定不要忍受這件事情了!

「有沒有更好的替代品?」這樣的念頭冒出,曾經聽過蘋果使用者嘴裡炫耀的一句話「開關機就是快,不用時,電腦合起來就好,完全不用等關機!」就這麼悄然地入了腦。「真的有這麼好用?」半信半疑的我,既想相信又怕受傷。

一下子跨度太大,游移不定的天平座個性立馬又出來刷存在感,「換新系統要有適應時間,要花多久時間還不知道;還是繼續忍耐舊系統的慢,反正只是文字打打,不需要用這麼好?」衡量了大半天,我又縮回來,直到ipad橫空出世。

一種符合我想要的基本功能,能夠直接在上面繪圖以及做好基本文書處理的新玩具出來了。也一併解決我以往極想要解決的痛點:「開關機好慢!」「用滑鼠繪圖很難、用繪圖板又專業太難用!」「想要輕巧可以隨身攜帶!」「沒有鍵盤也可以直接用內建的,好打不用適應!」

「容量無法擴充,不過可以將東西存在雲端!」「版本有限制,功能沒有桌機原有的程式功能多!不過想做的都還可以用!」「檔案存取可能會有限制,不過我都自己打打,沒什麼要傳給其他人的!」以上可能會產生困擾的,我都找到理由反駁完了,ipad也就順理成章入手了!

也因為ipad夠簡單,降低我跨入蘋果的領域的門檻;因為功能夠簡化,我會專注地使用現有的工具列,持續的練習與簡單界面讓熟練度在短時間可以達到靈活的狀態;再加上比起電腦,實在太好攜帶;豐富的APP資源,可以完成我教具教材帶著走的夢想,ipad成為我的心頭寶!

真正使用起ipad後,在操作的使用的過程中,讓我領悟了面對人生事務上的基本心態:「因為簡,反而極致!」,當思考回歸基本本質時,去掉遮掩在前方的豐富與多彩,「純粹」反倒讓我更去琢磨在有限的條件底下,如何做到最大功能的運用。

而當把這樣的觀念放回來我的教學與思考時,開始意識到與其講很多學生無法吸收,倒不如回來講真正該用可以用的,其他先省略,因為講了沒用是不會有用的!把這個放到自己的學習與操作上,也就成了抽取核心、精簡程序的習慣,這是筆記一部份做快的原因!

因此,我用ipad做簡報筆記為什麼可以快,一開始是因為功能真的很少,操作實在沒什麼可以學得,就可以放心力去琢磨想要完成的內容;也因為少,所以限制多多,得要改掉很多原本花俏且沒有必要的內容,反而誤打誤撞成功,掌握到「少,即是更好!」

在回想養成這份技能的歷程時,我得說不少的思考模式是在其中被練出來的。一開始的界面限制,就讓我無法想太多,且必須專注於當下,當我習慣用ipad之後,再回來使用電腦,下意識地,我會用最簡單的方法達到我要做到的目的,因為我希望回到ipad依然可以這麼執行。

同樣把這樣子的模式放在學習其他事物亦然,當我們習慣塞很多的知識進去腦袋,卻沒有簡單中空的核心處理程序時,我們就在週而復始上處理一些繁雜而細碎的事物,但真的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嗎?處理完這些,通常是滿心疲憊又很茫然!

如果一開始在處理事務時,就已經在腦袋安裝了最簡化的處理系統,在訊息進入時就做到基本篩選以及處理設定時,事情怎會做不快?訊息處理的機制是得在一開始就先設定好的,如同寫程式一般,把自己的意願與意志寫進腦海中,以後的運算處理才會以此為主。

先掌握幾個原則思考,這是當資訊進來時,我自己會在腦袋中先跑過的幾項篩選與連結機制:

  • 這份資料的正確性?有效性?必要性?重要性?需求性?
  • 當這個資訊進來之後,可以提供我原本腦中資料庫的什麼協助?可以補充原有不足的?可以修正原有錯誤的?可以解答以往曾經的困惑?可以處理以前懸而未決的問題?
  • 如果下次我想要調用這樣的訊息時,除了原有輸入的關鍵字之外,還有哪些關鍵詞彙可以幫助我將內容重新回想?在生活與職場中,這個資訊還可以提供我什麼樣的幫助,讓我可以更多方運用?

或許你也有自己更習慣的提問語句,這也都行,這只是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要一味地接收資訊,而是該主動的選擇進來的資訊,才能讓自己在爆量如潮的資訊量中找到自己的思考判斷基準,擁有了有效的處理原則,會讓資訊處理的快一些。

也就是說,要改變處理的模式,得先改變腦袋的運作模式。做快筆記不難,只要先調整腦袋的訊息處理模式,就像我們在處理一些事務時,會有既定的SOP,把它找出來,就可以讓你自己也做到原本就想要做到的,只是,你有想要嗎?要真的簡單,就要讓思考跟蘋果一樣,簡單而極致,用簡化思考掌握框架,再逐步細化並補充所需的細節,就可以做到見樹又見林、從林掌脈絡!

#生活思考必要練習

*高效思考力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